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建筑设备供应商网! 登录| 注册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建筑设备供应商! 登录| 注册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哈密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2022年第25、26号):加气站、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常态化疫情防控规范

哈密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2022年第25、26号):加气站、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常态化疫情防控规范

发布时间:2022-09-23

 (一)人员管理

1.上岗前要求: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特别是近期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员工,应及时就医(筛查),不带病上岗。

2.应确保“健康码”处于正常状态,接受体温检测、监测,若体温超过 37.3℃,不得进入工作场所。

3.必须严格执行早晚双测温。其中,应急期间需执行岗前、岗中、岗后3次体温检测。

4.人员排班及轮岗:低风险区在保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维持现有轮换排班方式;中高风险区除应急供气外,原则暂停营业,按照属地疫情指挥部防控要求,实行封闭、封控或防范管理。

5.上下班途中,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规范佩戴口罩,不与旁人近距离交谈,不接触陌生人群,不去其他公共场所和走访亲朋好友。

6.加强新冠肺炎及其他传染病防控知识了解,熟知各项预防措施,遵守有关规定,并主动做好个人防护,保持个人卫生。废弃的口罩要放入指定垃圾桶内。

7.司乘人员进入加气站前,应体温检测合格, 出示“健康码”,且 14 天内的旅居史、接触史和健康史审查合格,扫场所码方可进入加气站。

(二)个人防护

1.口罩佩戴,使用N95口罩并及时更换。

2.手套佩戴,对客户服务时使用一次性普通医用手套,并及时更换。

3.培养良好防疫卫生习惯:一米线、少接触、多消毒、少聚集、不扎堆、勤洗手、多通风。

(三)现场消杀

1.入口保安与司乘人员保持不少于2米安全距离,提醒司乘人员佩戴好口罩有序刷证进入,待司乘人员刷证进站后,对刷证处落实一证一消。

2.现场垃圾桶消杀,使用“84”消毒液对垃圾桶把手、盖子、外观、内部进行喷洒;每日喷洒频次不少于 2 次。

3.公共卫生间消杀,使用“84”消毒液对厕所公共区进行擦拭,每日擦拭频次不少于 2 次。

4.加气枪、卡机联动(插卡处)、键盘、收银设备应避免客户接触, 定时消杀(间隔不超过 3 小时),其中,加气枪、卡机联动(插卡处)可用消毒液进行消杀,电脑键盘、鼠标、收银设备消毒宜用75%酒精擦拭。

5.除车辆气箱盖、车门把手以外,加气员尽可能不接触外来加气车辆的其他部位。

(四)业务操作

1.在加气站现场立柱、便利店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入口处醒目位置设置明显标识,提示顾客佩戴口罩。

2.引导管理:加气站要安排人员对进站的车辆进行引导,有序入站加气,遇客户集中加气时,要在进站口采取管控措施,安排车辆分批次进入,防范聚集存在的潜在风险;减少收银台、便利店、办公室等人员密集场所的人员数量,避免人员聚集。便利店内客户数量不超过 3—5 人,遇人数超标时应提醒客户暂缓进入便利店。

3.测温扫码:配备测温枪,对进站司乘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发现异常情况复核后,应紧急处理,包括拒绝加气、提示离开、疏散现场、报警等。

4.加气服务:加气过程中,员工要佩戴N95口罩、一次性手套,与司乘人员保持 2 米以上距离,管理人员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员工应鼓励客户“加气不下车”、“一次加满气箱”,提示客户采取非接触式结算方式,尽量减少 IC卡、银行卡、纸币等使用频率。

5.冷链车辆加气服务:定点加气,在监控范围内,尽量劝导避免驾乘人员离车;对车辆驾乘人员进行观察测温,核验健康码绿码,无异常后开始加气;加气员要佩戴好N95口罩、一次性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保持好与车辆和驾乘人员的安全距离,用托盘等工具收找现金,尽量避免直接接触车辆和人员;冷链车辆离站后,要立即对加气站、机、枪等设备和加气员进行全身防疫消杀。

6.气源接卸环节,接卸气人员与管理人员共同检查气罐车司机以及押运人员健康码为绿码,行程码正常,测量体温在 37.2℃以下扫场所码方可进入加气站,接卸期间保持2米以上安全距离,尽量减少交谈,按照操作规程卸气后,立即离站,司机及押运人员全程不得进入加气站办公室及生活区。

附件26: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现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南

(一)人员管理

1.严格执行项目所在地人员管控要求,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及建筑工地实名制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核实项目人员身份及健康信息,不私招乱雇,不使用零散工和无健康信息的劳务人员,不得在项目之间无组织调配使用劳务人员,不得使用按照有关规定需要隔离观察的劳务人员。

2.项目部应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对参建各方聘用的所有人员进行健康管理,建立“一人一档”制度,准确掌握人员健康和流动情况。

3.在施工现场进口设体温检测点,对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核对人员身份和健康状况。凡有发热、干咳等症状的,应禁止其进入,并及时报告和妥善处置。

4.外来人员确需临时进入施工现场的,由项目部指定专人对接。进入施工现场前应测体温、核对人员身份及健康状况等有关情况,核实无误并登记后方可进入。

5.入境人员、中高风险区人员、密切接触者及确诊治愈出院患者等确需返回施工现场的重点人群,应在严格执行项目所属区县规定,经核实“健康码”无误后,方可返回施工现场,并做好至少两周的健康监测和跟踪随访。

6.项目部应按照疫情常态化防控需要为员工配发防护用品,并建立物资台账。

7.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需要佩戴口罩。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的厨师、配菜员、保洁员等重点人群要佩戴口罩,项目部要做好日常管理。

(二)施工现场管理

1.施工现场应采取封闭式集中管理,严格进、出场实名制考勤。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材料加工和存放区等区应分离,围挡、围墙确保严密牢固,尽量实现人员在场内流动。

施工现场应设置符合标准的隔离室和隔离区。现场不具备条件的,应按标准异地设置。

2.办公场所、会议室、生活区及其他人员活动场所应定期通风换气和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重点对人员密集场所(区)和频繁接触物品(部位)进行消毒。

加强施工现场环境卫生整治,消除卫生死角盲区,保证施工现场内洗手设施的正常使用,并应配备肥皂或洗手液。

在公共区设置废弃防疫物资专用回收箱(垃圾桶),定期对专用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

(三)施工组织

1.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等时应增加疫情常态化防控专篇,提出优化施工作业,减少人员聚集和交叉作业等具体举措。

2.各参建单位要按照《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加强项目质量管理,落实质量责任。要重点加强对桩基础、混凝土等关键环节质量管理,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3.对建筑起重机械、深基坑、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脚手架、施工临时用电设施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安全状况和现场防护情况加大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不留死角,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四)施工区管理

1.定期对地下室、管廊、下水道、施工机械、起重机械驾驶室及操作室等密闭狭小空间及长期接触的部位进行消毒,并形成台账。施工机械等宜采取专人专用的原则,同时优化施工现场的工序、工艺,并尽可能多的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减少人员接触、聚集和交叉作业。需要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应予以消毒。

2.加大施工现场巡查力度,检查作业环境是否满足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其中重点区是否消毒为必查项;检查施工人员防护防疫措施是否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第一时间消除防疫隐患。

(五)办公区管理

1.严格控制同一办公场所人员数量,尽量减少人员聚集。办公时应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

2.严格控制会议频次和规模,尽量减少室内会议和缩短会议时间。

(六)生活区管理

1.生活区距离工地较远的项目,尽量做到生活区到施工区封闭管理,鼓励安排专车接送人员上下班。合理安排生活区的出入口,入口要有专人负责测温、核对人员身份和健康状况等。

2.宿舍原则上设置可开启窗户,定期通风及消毒。每间宿舍居住人员宜按人均不小于2㎡确定,尽量减少聚集,严禁使用通铺。宿舍内宜设置生活用品专柜、垃圾桶等生活设施,环境卫生应保持良好。

3.工地食堂应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严格执行卫生防疫规定。食品食材的采购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建立采购物资台账,确保可追溯。严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类生食,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材料。严禁在工地食堂屠宰野生动物、家禽家畜。

食堂原则上采取分餐、错峰用餐等措施,减少人员聚集,并且实施排队取餐人员的间距不小于1米,食堂就餐人员的间距不小于1米的安全措施,避免“面对面”就餐和围桌就餐。

食堂应保持干净整洁,定期通风及消毒,严格执行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不具备消毒条件的要使用一次性餐具。

  • 0
  • 顶一下
  • 0
  • 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