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
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西域地区、关中地区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只要控制了河西走廊,就能够和西域建立紧密的政治、经济和商业、文化上的联系。
甘肃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相互攻战征掠,使甘肃成了历史上军事争夺频繁的地区。这使甘肃建筑非常突出地普遍具有军事的性质,出现了大量军事城池、长城边墙、关隘、烽火台、堡寨和驻兵屯田设施。
甘肃民居主要成分当属四合院行制,也是汉民族自汉唐以来民居建筑发展的主流。这种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封建宗族制度的需要,极大限度的满足了大家族、大家庭的居住、生活需求。
从营造环境来看,甘肃大多数汉族居落地处河流沟水沿岸,依山环水是居落建筑的最佳地方,它既有水源可保证人畜生活,一旦遇上大洪水又可立即向高处转移,免遭水患。从选择方位上看,绝大多数民居的主房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
从庄院布局来看,上房和厢房、厨房、磨房、粮房及牲口圈棚、厕所等,主次分明,排列有序。正房为家长之用,兄弟住厢房,条件好的家庭专门把正房留作祭祖、庆典用场,并称其为堂。避暑防寒是人们确定房子方位的先决条件。正北方向的房子,采光通风较好,利于身心健康。
甘肃人的院子要求方正,是做人标准的另一取向。方正不仅外观美,而且表现出了内在美。房屋布局的主次,实际上反映了家庭的伦理秩序,建筑有主次大小,家庭中有尊卑长幼,一家人依据辈分而居,充分体现了礼俗信仰。
在甘肃农村,民宅院门口一定要建有“照壁”,壁开神龛,置土地爷一尊。有些民居的堂屋大梁还画有太极八卦图,表示阴阳和谐的家庭。这些在民间住宅中作为镇宅神成了院落布局的一部分。
当房屋基址确定时,要择吉日建房屋,无论是建四合小院,还是排排式单座房屋结构,建筑时都要按约定俗成的秩序,一般择吉日在农闲(春秋季为多)进行,住宅区平时不得随意动土挖掘,这种“秩序”,有伦理的渗透,也有群体信仰及崇拜的认同意识。
在住宅建造仪式上,民间亦甚为讲究。吉日择定后要举行奠基仪式,院中埋朱砂、辛红等镇基之物,四周立桃木桩以压邪。请阴阳先生发一道求告太岁的祭文才准予动土。要选黄道吉日立木上大梁。届时举行一定的庆典活动。
新房落成后,有白虎占踞,不经压房,男人多病,女人不生育。青壮男子压房后,白虎也就悄然离去了,这样,家人可免白虎之灾。进水火时,邻里多送“猴、鹿”画,猴为“侯”,鹿为“禄”,以此象征吉祥。有些地方迁居时还要唱神戏。
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布局与封建礼教制约下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相适应,围合的庭院式空间,构建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在这个封闭的小天地中,严整纵深的庭院组合,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构成、正偏构成、内外构成和向背构成。这些空间构成都被赋予了礼仪上的尊卑第等意义。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