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党员胡正亮:“建筑医生”守护城市记忆
从农民工队伍中的普通技术员做起,成长为“建筑医生”——“问诊”的建筑不仅有高楼大厦,还有历史文物古迹、红色纪念场馆,他就是“全国优秀农民工”胡正亮。
“参与文物修缮,其实就是当建筑的医生,在跟历史对话的过程中,守护城市沧桑记忆……”胡正亮说,建筑会随着岁月斑驳、衰老,“建筑医生”的作用不是让建筑本身“返老还童”,而是通过诊治,让它们恢复生机。

2020年胡正亮被国务院农民工领导小组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600年历史古城墙修缮后成为“网红”
济南市有210余万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各行各业,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城市建设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胡正亮,从普普通通的技术员做起,通过多年历练,成为了文物修缮中的行家里手。而他一直保持农民工的本色,坚持参与一线工作。
胡正亮从事的建筑维护工作非常广泛。其团队所使用的技术,曾广泛应用于校园防震的技术推广中。在汶川地震后,国家对于校园建筑抗震设计有了更严格、更精确的要求,胡正亮带领山东智邦文物保护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对许多校园校舍内部进行修复,最大限度维护师生们的人身安全。

胡正亮在一线修缮建筑屋面
修旧如旧、守护历史沧桑,一直是胡正亮内心对文物修缮最深刻的理解:“如果你不能读懂文物的内涵,那就不要轻易去修缮。因为修复起来,可能要比新建一栋建筑难度更大。”
2020年,济南一处600年历史的老城墙,悄然再次焕发生机,成为吸引不少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配合文物部门对此处进行修缮的,正是胡正亮所在公司的团队
一段老城墙,为何会如此引人瞩目?胡正亮翻出了两张对比照片。原来,这段年久失修的城墙,因为周围有诸多建筑物以致被“埋没”。随着城市更新的进程,这段古城墙再度呈现于世人面前,但由于年久失修、树木杂草丛生,给文物修缮带来了不少困难。
“当时,我们到胶东等地采购,专门找那些有历史年代的老旧建筑拆除时留下的青砖,一块一块买下来,经过尺寸、年代比对,才能选用。”胡正亮介绍,就因为对一砖一瓦的较真儿,老城墙才重新焕发光彩,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

胡正亮使用“瓦梳”修缮屋面瓦
发扬“工匠精神 ”,实践中加以技术创新
在他的办公桌上,每一处文物的修缮,都有厚厚的一本“文物修复档案”,从“问闻问切”入手,详细记录文物的修复过程。更值得称道的是,胡正亮一直跑在文物修缮一线,他的许多技术创新把“工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物建筑都有悠久的历史,而每次的修缮都间隔时间较久,瓦件尺寸的变化也由不同生产厂商或者规格的变化而变化。修缮过程中屋面瓦的尺寸多则十几种,少则三四种,文物保护的原则要求尽量使用原建筑的构件。而筛选工作要求工人对每块瓦进行尺寸测量,并进行分类,耗时耗力耗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9 年胡正亮从中寻找技巧,在工作中摸索并制作了“瓦梳”,为工程节省成本15万元,还让项目提前一周竣工。
古建筑安全施工中,大功率照明既不环保,又必须有专人巡视。胡正亮多次研究,并跟采购人员多次考察,最终提出采用冷光源的办法(LED 灯带),这样既解除了安全隐患又节能环保,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
修缮红色建筑先学党史,永葆纯真本色
农民工是充满活力因子的流动大军。近年来,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坚持把农民工队伍中的各类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实现哪里有农民工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农民工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作为农民工党员,胡正亮不仅积极参与帮扶公益行动,同时“退伍不褪色”,积极带动就业,每年公司招聘员工,优先招聘退役军人入职,目前公司有十几名退伍军人参加工作。在他的引领下,企业2018年成立了党支部。现如今,公司参与了许多红色党史建筑的修缮。每一次修缮,他都会带领员工先进行党史学习。胡正亮说,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引导教育公司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好工作,为城市建设发展做贡献。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济南市开展“当先锋做模范,我为泉城作贡献”活动,正是发挥胡正亮这样农民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带动周围农民工党员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