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施工——拒绝侥幸!
发布时间:2020-06-12
又是高处坠落!
高处坠落是一种多发事故
易造成人员伤亡
据住建部统计
2018年全国共发生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692起
死亡807人
其中,高处坠落事故最易造成人员伤亡
发生331起,占总数的47.83%
而2019年1-5月
已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约126起!
高处坠落事故是建筑施工的第一杀手,导致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由于现场管理和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在施工活动中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作业人员翻爬脚手架进入或退出作业面,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
延迟工作时间使得工人过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身体条件差或情绪不稳定,未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和穿高跟、易滑鞋高处作业等。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因而引发高处坠落事故。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
由于"四口"和建筑物临边未按要求进行防护。未按要求对脚手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验算。未按脚手架架体搭设方案和相关规范要求搭设,脚手架架体使用的材料不符合要求。
作业层未满铺脚手板或存在探头板,未按要求设置随层和固定兜网,兜网和密目网的质量不合格。梯子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或稳固措施不当,石棉瓦等轻型屋面的强度和刚度较差,塔架结构和电线杆的强度、刚度或稳定性不足。或是气候条件差,都有可能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
(三)安全管理缺陷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安全管理职责不明确,安全管理人员不履行或不全面履行其管理职责。
工程施工前,未向操作人员做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未对工程施工过程是否符合方案的安排进行及时、认真检查。未对工程施工的结果进行验收,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等。
应对高处坠落事故的措施:
一、管理措施
1)加强科学管理,明确岗位责任,熟悉作业方法,掌握技术知识,执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加强日常检查。
2)采取周密防护措施。除在危险部位设置护栏,立网、满铺架板、盖好洞口外,还庆在操作人员下方设平网和检查作业人员是否正确使用防护用具。
二、技术措施
进入作业场所,必须戴好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帽,并系好帽带,防止人员坠落时帽子脱落,失去保护作用。凡在2m以上悬空作用人员,必须配带合格的安全带。
凡无外架防护作业点,必须在离地4m高处搭设固定的安全平网,高层施工还应隔四层再安一道固定的安全平网,并同时设一层随墙体逐层上升的安全平网。
做好“四口”防护。“四口”指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和出入口(也称通道口)。
做好“五临边”的防护。“五临边”必须设置1.2m高的双层围栏(每层60cm)或搭设安全立网。
附:高处坠落怎么急救
一、判断伤情:
了解坠落过程有助于施救人员快速准确做出伤情判断,及时处理致命伤。
1、损伤部位
依次为颅脑外伤和嵴髓外伤、颈椎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胫腓骨、肱骨等骨折,腹腔脏器伤。高发于中、青年男性。
2、伤情表现
属自杀行为无求生欲望者往往头先着地,死亡率高;属逃跑行为有求生欲望者有保护性反应,往往以下肢、臂部背部先着地。因此下肢、内脏、嵴柱、臀部等损伤较多,意外坠落也属于此。从伤情发展看:头颅及躯干内部脏器损伤有些临床表现可能要迟发,在受伤早期可能被其他损伤如骨折疼痛所掩盖,所以施救人员应高度警惕,密切观察。
二、高处坠落怎么急救?
1、发现坠落伤员,首先看其是否清醒,能否自主活动,若能站起来或移动身体,则要其躺下来用担架抬送医院,或是用车送往医院,因为某些内脏伤害,当时可能感觉不明显。
2、若伤员已不能动,或不清醒,切不可乱抬,更不能背起来送医院。这样极容易拉拖伤者脊椎,造成永久性伤害。
3、作出大致检查的同时要拨打120急救。然后去除伤员身上的用具和口袋中的硬物。
3、在搬运和转送过程中,颈部和躯干不能前屈或扭转,而应使脊柱伸直,绝对禁止一个抬肩一个抬腿的搬法,以免发生或加重截瘫。
4、创伤局部妥善包扎,但对疑颅底骨折和脑脊液漏患者切忌作填塞,以免导致颅内感染。
5、颌面部伤员首先应保持呼吸道畅通,撤除假牙,清除移位的组织碎片、血凝块、口腔分泌物等,同时松解伤员的颈、胸部钮扣。
6、复合伤要求平仰卧位,保持呼吸道畅通,解开衣领扣。
7、有条件时迅速给予静脉补液,补充血容量。
8、快速平稳地送医院救治。送医院时,应先找一块能使伤者平躺的木板,然后在伤者一侧将小臂伸入伤者身下,并有人分别拖住头、肩、腰、胯、腿等部位,同时用力,将伤者平稳托起,再平稳放在木板上,抬着木板送往医院。